从博弈角度看:蒙古灭金后选择西征,南宋得以续命46年_金国_权力_进攻
蒙古与南宋的权力博弈:蒙古西征与南宋的延续
1234年,蒙古与南宋的关系彻底破裂,随着端平入洛的历史事件,双方彻底划清界限。窝阔台大汗决心南征,虽然摧毁南宋看似不难,但他并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。蒙古西征的延续与南宋的命运纠缠在一起,蒙古内部的权力斗争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一、从盟友到敌人:蒙古与南宋的复杂关系
自1223年哲别、速不台从钦察草原返回漠北,标志着蒙古的第一次西征结束。随着斯拉夫军团的重创,蒙古的威慑力让欧洲各国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恐惧。成吉思汗在这时做出了关键决策,他决定先解决西夏这个“墙头草”,然后专心应对金国。
到了1226年,成吉思汗决定最后一次进攻西夏,亲自带领数十万蒙古兵围攻中兴府的西夏国。然而,蒙古并不仅仅局限于与西夏的争斗。成吉思汗早已设想过通过南宋的领土,直接侵入金国,以实现双线夹击的战略。他甚至考虑与南宋结盟,共同消灭金国。
展开剩余77%在与西夏交战的同时,蒙古军也开始涉足南宋的陕西和汉中地区,双方爆发了初次冲突。南宋的军队无力抗衡蒙古铁骑,在第一次交战中惨败。南宋连金国都未能完全征服,又怎能抵挡蒙古的强大压力?然而,成吉思汗并未全力进攻,而是采取了试探性进攻,双方没有彻底交恶。
成吉思汗在1227年感到自己可能面临生命的终结,便安排了继承事宜,决定联合南宋共同对抗金国。他提出的“联合南宋”计划得到了窝阔台的支持。然而,南宋为何会选择与蒙古合作呢?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。金国与南宋接壤,且金国在失去部分领土后,继续试图从南宋夺取领土,这迫使南宋做出了艰难的选择。
金国在1125年与北宋结盟,最终迫使辽国灭亡,但金国随后撕毁协议,发起了“靖康之变”,这段历史伤害了南宋的自尊心。金国从未履行过和约的承诺,这段历史让南宋非常警惕,甚至开始怀疑金国的信誉。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,南宋只能依赖蒙古,以应对金国的威胁。
1232年,窝阔台成为蒙古大汗,随即派遣使者与南宋进行谈判,双方约定联手攻打金国。在蒙古的协助下,南宋取得了显著的战果。蒙古从汉中出发,南宋军队则从后方推进,成功包围了金国的首都开封。
二、蒙古西征:蒙古内部斗争决定南宋存续
蒙古的西征改变了欧亚的政治格局。尽管成吉思汗的西征已取得显著成果,但蒙古帝国的内部权力斗争在其后的西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。南宋虽然在端平入洛后遭遇惨败,但仍顽强存活了46年,这其中蒙古内部的争斗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。
南宋虽然面临蒙古的巨大压力,孟珙的机动防御能力和南宋的坚韧不拔让其坚持了多年。孟珙虽然擅长防守,但面对蒙古精锐的骑兵与复杂的战术,他的防御也存在局限。然而,蒙古的内斗却延缓了其对南宋的全面进攻,窝阔台始终担心消耗过多的资源。
蒙古帝国的治理并不像中原的传统王朝那样拥有绝对的中央集权,大汗名义上掌握着帝国的统治,但实际权力却分散在各个地方诸侯手中。成吉思汗的继任问题是蒙古内部斗争的一个关键。窝阔台虽是继承者,但他面临着来自其他蒙古贵族的挑战,尤其是拖雷家族的权力庞大。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,窝阔台选择将目光投向西征,以消除内部的潜在威胁。
窝阔台的计划非常复杂,他在西征中让诸侯王参与,以满足他们的权力欲望。西征不仅可以帮助蒙古帝国扩张领土,同时也可以将这些贵族从漠北调离,减少他们对内政的干扰。西征还能够消耗掉那些潜在的竞争者,使窝阔台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然而,尽管西征在短期内取得了战果,蒙古内部的矛盾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窝阔台的大儿子贵由在西征中表现不佳,导致其政治地位受到打压。蒙古帝国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了窝阔台去世后,贵由未能顺利继位,而是由蒙哥成为新的大汗,蒙古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。
1235年,拔都的西征让蒙古贵族感受到了权力斗争的深远影响。诸侯王的长子作为参战主力,承担了许多责任。然而,窝阔台的意图非常明确:通过西征加强自己的家族利益,并逐步削弱其他贵族的力量。
蒙古帝国的内部纷争为南宋的延续提供了宝贵的时间,蒙古虽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,但其内部的争斗使得南宋能够在多年的战争中顽强抵抗。直到1279年,南宋在多年的奋战后终究灭亡,但其中蒙古内部的博弈无疑是决定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发布于:天津市